搜尋美強生產品

0

胎教效果

採訪/楊美珍
諮詢/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-徐振傑
企劃編輯/張玉櫻


      胎兒依附在母體長達十個月,兩者的親密關係,在嬰兒呱呱落地之前是無人可以取代的,只有母親可以給腹中胎兒優質的生長環境,這是與生俱來的天職,也是獨有的權利。正因如此,親子間專屬的私密互動--胎教,值此少子化時代,方興未艾。然而,胎教是否有用?一直是爭論不休的話題。


      近期英國一份研究報告指出--胎教是無用的!負責研究的科學家以綿羊進行研究得到一個結論,就是人類及其他哺乳類動物在出生之前處於深度睡眠,推論胎兒當時並無感覺;紐西蘭的一份報告也同樣認為胎兒出生前處於沈睡階段,無法感知外界刺激,因此認為胎教發揮不了什麼作用。


醫師對胎教的看法

      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、台北長庚醫院產科主任徐振傑表示,國內醫界很少人投入胎教研究,因為做完胎教實驗後,還需要長期追蹤10~20年才會有初步結果。而目前產婦們所進行的胎教,通常只能看到胎兒短時間的生理反應,例如放音樂後觀察胎兒的心跳變化,跳得快代表急躁,跳得平緩代表安靜,但這畢竟只是間接的觀察。

      雖然目前尚無明確的科學證據可以證實胎教有效,但徐振傑不反對胎教,因為,實施胎教至少可以提醒媽咪們盡到照顧、關懷胎兒的責任;且有胎教概念的媽咪,對於照顧胎兒的警覺性和認知也會比較高,有其正面意義。

      徐振傑表示,胎教的成效目前雖難以評估,但從解剖學論之,可以肯定的是,母體腹中的胎兒有聽覺反應,一般而言,5個月以上的胎兒會有聽覺,7個月多半聽得到,8個月會受外在聲音刺激而有所反應。

      醫學上則有實際以聲音刺激胎兒的方法,徐振傑舉例,婦產科臨床上若碰到比較不動的胎兒,或孕婦因胎動較少而擔心時,會請孕婦到產房,將會發出低頻聲音的振動器放在孕婦的肚皮上,此時羊水會產生輕微的打雷般聲響,藉以刺激胎兒反應,有反應則代表胎兒聽覺神經系統正常,也間接代表胎兒沒有處於缺氧狀態。


音樂胎教最易上手

      由於聲音是最立即明顯可以得知胎兒是否感受到外在刺激的物質,因此,最常見的胎教方式就是「聽音樂」或「和寶寶胎談」。徐振傑建議孕婦不妨聽一些會令自己感到和緩、舒服、愉悅的音樂,尤其古典音樂可使腦波平穩,是不錯的選擇,西方國家認為莫札特的音樂可刺激大腦α波釋出,以促進胎兒腦部發育,或讓心情平穩、放鬆,而成胎教音樂的當紅炸子雞

      不過也不一定非古典音樂不可,只要孕婦聽了能神清氣爽、心情平穩即可,因為,如果平時不聽古典音樂的人勉強去聽,反而感到沈悶或想睡覺,就非適合的音樂了。

      至於過度嘈雜的音樂和環境則較不適當,因為會使生理亢奮,出現心跳加快、血管收縮、腎上腺素上升的反應,短時間還好,但長期下來會造成生理反應疲乏,對胎兒不好。舉例來說,血管長期收縮會使得血液循環差,胎盤功能就差,因而影響胎兒發育。

      辜且不論胎兒是否聽得到音樂,徐振傑認為,只要孕婦媽咪聽得心情愉悅,心裡就會覺得對胎兒好,一旦母親的心境平和,胎兒自然也處在溫和平穩的環境中,這就是一種好的胎教環境。


胎教不是萬靈丹!
 
      胎教是一種母親與胎兒的良好互動,也是母愛的表現。但徐振傑表示,倘若無法給予充分胎教時也不必憂慮,畢竟不做也無壞處。更重要的是不要過度沈迷,徐振傑表示,如果孕婦胎教做過頭,如自訂課表:幾點要聽何種音樂、幾點要念英文、幾點要胎談……,按表操課,漏掉一堂課就懊惱不已,搞得日子過得神經兮兮;或者以塑造天才寶寶為胎教目標,結果造成生活壓力,讓生活變得拘謹,便矯枉過正了!坊間有些推廣胎教的商業行為,宣傳做好胎教,小孩出生後就能「高人一等」,如成為天才寶寶、IQ高或英文好等,徐振傑表示,這就是誇大不實。

      另外,徐振傑臨床觀察發現,較為注重胎教的媽咪,有七成是屬於性格緊張型的;因此,胎教該做到何種程度,他認為,應視孕婦的個性而定,已經很重視的媽咪,不必再下太多功夫,也不要過度期望,不重視的媽咪則可以花些心思。

(取材自2005年四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)